第115章 再临(求月票推荐票追读)
第115章 再临(求月票推荐票追读)
“不行,这样下去绝对不行。”
陈秉文低声自语。
一家企业能走多远,最终取决于它的人才梯队有多厚。
现在陈记的业务扩张速度,已经远远超过了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招聘的速度。
这种“小马拉大车”的局面,短期内靠拼劲和忠诚度还能维持,长期来看,必然是巨大的隐患。
更可怕的是,这种人才匮乏正在形成恶性循环。
核心高管疲于奔命处理具体事务,无暇思考战略和培养新人。
中层骨干缺乏锻炼和指导,成长缓慢。
基层有潜力的苗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培养机会。
必须立刻打破这个循环!
不过相比之前在观塘厂的时候,现在的陈记要钱有钱,要地方有地方,解决问题的底气和手段都不可同日而语。
陈秉文伸手拿起内线电话。
“阿丽,进来一下。”
片刻后,他的秘书阿丽推门而入。
她原是凌佩仪从美心带过来的市场部人员,做事干练,条理清晰。
高美玲跟着凌佩仪做助理以后,阿丽被凌佩仪推荐来负责陈秉文这边的秘书工作。
“陈总,有什么吩咐?”
陈秉文有条不紊的吩咐道:“阿丽,有两件事需要办理。
第一,立刻联系至少三家顶尖的国际猎头公司,向他们表达我们的合作意向。
我们的需求是寻找高级管理人才,覆盖财务、生产、海外市场拓展、研发管理等多个核心领域。
最好是有快消品行业的从业经验,只要人才的质量过关,三个五个能接受,十个八个也没问题。”
阿丽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,听到“十个八个也没问题”时,笔尖微微一顿,随即更快地滑动起来。
在陈秉文的计划里,马上就要与可口可乐和三得利进行销售渠道对接。
北美、欧洲、日本,至少在三个主要方向,都要有能镇得住的管理人员坐镇。
再加上港岛公司本部对人员的需求,十个八个他都有点嫌少。
高级管理人才的珍贵,尤其是在1978年这个能读大学的还只是少数人的年代,陈秉文心知肚明。
港岛虽繁华,但顶尖商学院毕业生数量有限,有跨国公司管理经验的更是凤毛麟角。
这些人要么被怡和、太古、汇丰这些老牌英资巨头牢牢攥在手里,要么被新崛起的华资地产、航运集团高薪挖走。
像陈记这样根基尚浅、业务又横跨生产、研发、全球渠道的食品公司,想从市场上直接挖到现成的、能立刻上手扛大梁的顶尖人才,难度可想而知。
这也是为什么凌佩仪、方文山、周志远这些人如此宝贵,也是为什么他必须借助专业猎头公司的力量,去更广阔的范围搜寻。
“第二件事,”陈秉文话锋一转,“你立刻和港岛大学、理工学院等院校取得联系,以陈记食品有限公司的名义,申请参加他们校园招聘会,并且表达我们希望能设立一个‘陈记管理培训生’项目的意向。
我们也要找一些有潜力的苗子,自己能培养起来。”
阿丽点点头,迅速记录下来。
“好的,陈总。”
陈秉文顿了顿,补充道,“另外,约一下两所商学院负责学生事务的副院长或系主任,我想和他们聊聊设立‘陈记奖学金’和合作开展一些行业研究项目的可能性。”
他不仅要摘果子,还要自己种树。
直接捐款设立奖学金,是最快也是最能建立长期良好关系的方式,能让陈记的名字提前进入最优秀那批学生的视野。
“明白,我会尽快联系并初步沟通。”阿丽确认道。
“就这两件事,去办吧。”
“好的,我马上去办。”阿丽合上笔记本,利落地转身离开,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迅速远去。
等猎头公司找到高级管理人才,先把公司总部的人事工作充实起来,这块工作必须得有专门的人来管理。
陈秉文看着阿丽的身影心里默默的想着。
这时,桌上的电话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。
是前台转接进来的。
“陈总,一位王建军先生,由李国伟先生陪同,希望见您。”
前台小姐的声音有些不确定,显然这两位客人没有提前预约。
王建军?
李国伟?
“劲霸”速溶粉的测试结束了?
陈秉文心里边想,边吩咐道,“请他们进来,直接到我办公室。”
几分钟后,办公室门被敲响。
“请进。”
李国伟率先走了进来,笑容满面:“陈总,冒昧打扰,没提前约时间,实在不好意思。”
他身后跟着的王建军,依旧是一身半旧但整洁的中山装,身姿笔挺,脸上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,冲淡了那股军人特有的硬朗气质。
“陈老板,又来叨扰了。”王建军的声音洪亮,伸出手。
陈秉文迎了上去,热情地握住对方的手:“王先生,李经理,这是哪里话!
你们两位贵客临门,我们陈记蓬荜生辉。
快请坐!”
三人落座,阿丽很快端来了刚泡好的热茶。
寒暄几句后,陈秉文直接切入主题:“王先生这次过来,应该是劲霸速溶粉的测试结果出来了吧?”
王建军端起茶杯,吹了吹热气,没有立刻喝,而是看着陈秉文道,“陈老板,你们那批速溶粉,表现非常好。”
他刻意停顿了一下,似乎在斟酌用词,又像是在观察着陈秉文的反应。
陈秉文虽然心中了然,但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欣喜:“王先生能这么说,我就放心了。
我们的产品生产出来,不就是为了让顾客满意嘛!”
王建军正色的点点头,非常欣赏陈秉文这种做生意认真的态度。
他放下茶杯,肯定道:“陈老板说得对。
做生意就是要做出优秀的产品,让顾客非常满意,所以我们这次来,是希望能将合作深化,建立一个更稳定、更长期的关系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看向陈秉文:“首先就是订单量。
我们希望能将之前的意向订单,从五十万袋,提升到两百万袋。”
两百万袋!
尽管陈秉文心中已有预感,但听到这个确切的、翻了四倍的数字,心头还是猛地一跳。
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迭加,这意味着产能的极限挑战、供应链的严峻考验。
“两百万袋!”陈秉文深吸一口气,郑重的问道,“感谢王先生和李经理的巨大信任!
这无疑是对我们陈记产品和实力的最大认可。
不过,恕我直言,这个数量级对我们现有的生产安排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我需要确认一下,交货周期大概是多长?”
陈秉文的记忆中,打小朋友屁股是七九年二月,距离现在只有两个多月,考虑到作战物资要提前配发,留给陈记只有最多一个半月的生产时间。
王建军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看向了李国伟。
李国伟立刻接过话头,笑呵呵的说道:“陈总,时间确实比较紧张。我们希望首批一百万袋,能在签订合同后的一个月内交付。
剩余的一百万袋,在后续一个月内交付完毕。
当然,如果能够一起交付,肯定最好。”
一个月交付一百万袋!陈秉文大脑飞速运转。
富源厂区现有的生产线,开足马力,人停机不停,理论日产极限能达到十二万袋到十八万袋,一个月刨去必要的检修和可能的故障时间,努努力,两百万袋刚好在极限阈值上!
这时间卡得极其精准,仿佛对方早已摸透了他的产能底细。
不过,陈秉文也非常理解。
如果真是为了明年初的战事准备,必要的调查肯定会非常详细。
恐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他的一切信息都已经被调查清楚了。
短暂沉吟片刻,陈秉文说道:“这个交货时间确实非常紧张,几乎到了我们产能的极限。
但既然王先生和李经理如此信任,这单生意,我们陈记接了!
我会立刻调整生产计划,集中所有资源优先保障这笔订单。
争取在一个月内,生产出两百万袋,按时交付!”
“好!陈老板果然有魄力!”李国伟抚掌笑道,随即话锋一转,“不过,陈总啊,这么大的订单量,几乎是包销了你们相当一部分产能了。
这价格方面.你看是不是应该更有诚意一些?”
陈秉文心中一动,知道肉戏才刚刚开始。
之前谈的时候,他报了一个0.6港币/袋(15g)的意向价格,这个价格是综合考虑了所有成本后给出的。
现在李国伟说完订单数量再谈价格,想压价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。
他面上笑容不变:“李经理说的是,量大从优,这是商业惯例。
不过,为了给贵公司生产这批速溶粉,我们的渠道供货将受到一定影响,”陈秉文话锋一转,诚恳的说道,“尤其是我们新推出的‘脉动’功能饮料,市场反响非常好,正处于快速铺货期。
为了优先保障您的订单,我们可能不得不暂时放缓对新渠道的供应,这其中的机会成本想必李经理也能理解。”
李国伟是何等精明的人,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,哈哈一笑:“理解,当然理解!
陈总为我们的订单调整生产计划,承担了压力,这份诚意我们看在眼里。
所以啊,在价格上,我们更应该体现出对合作伙伴的支持嘛。”
他巧妙地把话题又拉回了价格,但语气比刚才缓和了不少。
王建军此时,静静地喝着茶,看着两人你来我往,没有一点插话的意思,彷佛他来此的目的已经完成,接下来就是李国伟上场表演了。
陈秉文知道,此时单纯的诉苦并不能真正打动对方,必须给出实实在在的数据和逻辑。
“李经理,王先生,既然谈到诚意,我也就打开天窗说亮话.”
(本章完)
“不行,这样下去绝对不行。”
陈秉文低声自语。
一家企业能走多远,最终取决于它的人才梯队有多厚。
现在陈记的业务扩张速度,已经远远超过了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招聘的速度。
这种“小马拉大车”的局面,短期内靠拼劲和忠诚度还能维持,长期来看,必然是巨大的隐患。
更可怕的是,这种人才匮乏正在形成恶性循环。
核心高管疲于奔命处理具体事务,无暇思考战略和培养新人。
中层骨干缺乏锻炼和指导,成长缓慢。
基层有潜力的苗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培养机会。
必须立刻打破这个循环!
不过相比之前在观塘厂的时候,现在的陈记要钱有钱,要地方有地方,解决问题的底气和手段都不可同日而语。
陈秉文伸手拿起内线电话。
“阿丽,进来一下。”
片刻后,他的秘书阿丽推门而入。
她原是凌佩仪从美心带过来的市场部人员,做事干练,条理清晰。
高美玲跟着凌佩仪做助理以后,阿丽被凌佩仪推荐来负责陈秉文这边的秘书工作。
“陈总,有什么吩咐?”
陈秉文有条不紊的吩咐道:“阿丽,有两件事需要办理。
第一,立刻联系至少三家顶尖的国际猎头公司,向他们表达我们的合作意向。
我们的需求是寻找高级管理人才,覆盖财务、生产、海外市场拓展、研发管理等多个核心领域。
最好是有快消品行业的从业经验,只要人才的质量过关,三个五个能接受,十个八个也没问题。”
阿丽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,听到“十个八个也没问题”时,笔尖微微一顿,随即更快地滑动起来。
在陈秉文的计划里,马上就要与可口可乐和三得利进行销售渠道对接。
北美、欧洲、日本,至少在三个主要方向,都要有能镇得住的管理人员坐镇。
再加上港岛公司本部对人员的需求,十个八个他都有点嫌少。
高级管理人才的珍贵,尤其是在1978年这个能读大学的还只是少数人的年代,陈秉文心知肚明。
港岛虽繁华,但顶尖商学院毕业生数量有限,有跨国公司管理经验的更是凤毛麟角。
这些人要么被怡和、太古、汇丰这些老牌英资巨头牢牢攥在手里,要么被新崛起的华资地产、航运集团高薪挖走。
像陈记这样根基尚浅、业务又横跨生产、研发、全球渠道的食品公司,想从市场上直接挖到现成的、能立刻上手扛大梁的顶尖人才,难度可想而知。
这也是为什么凌佩仪、方文山、周志远这些人如此宝贵,也是为什么他必须借助专业猎头公司的力量,去更广阔的范围搜寻。
“第二件事,”陈秉文话锋一转,“你立刻和港岛大学、理工学院等院校取得联系,以陈记食品有限公司的名义,申请参加他们校园招聘会,并且表达我们希望能设立一个‘陈记管理培训生’项目的意向。
我们也要找一些有潜力的苗子,自己能培养起来。”
阿丽点点头,迅速记录下来。
“好的,陈总。”
陈秉文顿了顿,补充道,“另外,约一下两所商学院负责学生事务的副院长或系主任,我想和他们聊聊设立‘陈记奖学金’和合作开展一些行业研究项目的可能性。”
他不仅要摘果子,还要自己种树。
直接捐款设立奖学金,是最快也是最能建立长期良好关系的方式,能让陈记的名字提前进入最优秀那批学生的视野。
“明白,我会尽快联系并初步沟通。”阿丽确认道。
“就这两件事,去办吧。”
“好的,我马上去办。”阿丽合上笔记本,利落地转身离开,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迅速远去。
等猎头公司找到高级管理人才,先把公司总部的人事工作充实起来,这块工作必须得有专门的人来管理。
陈秉文看着阿丽的身影心里默默的想着。
这时,桌上的电话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。
是前台转接进来的。
“陈总,一位王建军先生,由李国伟先生陪同,希望见您。”
前台小姐的声音有些不确定,显然这两位客人没有提前预约。
王建军?
李国伟?
“劲霸”速溶粉的测试结束了?
陈秉文心里边想,边吩咐道,“请他们进来,直接到我办公室。”
几分钟后,办公室门被敲响。
“请进。”
李国伟率先走了进来,笑容满面:“陈总,冒昧打扰,没提前约时间,实在不好意思。”
他身后跟着的王建军,依旧是一身半旧但整洁的中山装,身姿笔挺,脸上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,冲淡了那股军人特有的硬朗气质。
“陈老板,又来叨扰了。”王建军的声音洪亮,伸出手。
陈秉文迎了上去,热情地握住对方的手:“王先生,李经理,这是哪里话!
你们两位贵客临门,我们陈记蓬荜生辉。
快请坐!”
三人落座,阿丽很快端来了刚泡好的热茶。
寒暄几句后,陈秉文直接切入主题:“王先生这次过来,应该是劲霸速溶粉的测试结果出来了吧?”
王建军端起茶杯,吹了吹热气,没有立刻喝,而是看着陈秉文道,“陈老板,你们那批速溶粉,表现非常好。”
他刻意停顿了一下,似乎在斟酌用词,又像是在观察着陈秉文的反应。
陈秉文虽然心中了然,但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欣喜:“王先生能这么说,我就放心了。
我们的产品生产出来,不就是为了让顾客满意嘛!”
王建军正色的点点头,非常欣赏陈秉文这种做生意认真的态度。
他放下茶杯,肯定道:“陈老板说得对。
做生意就是要做出优秀的产品,让顾客非常满意,所以我们这次来,是希望能将合作深化,建立一个更稳定、更长期的关系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看向陈秉文:“首先就是订单量。
我们希望能将之前的意向订单,从五十万袋,提升到两百万袋。”
两百万袋!
尽管陈秉文心中已有预感,但听到这个确切的、翻了四倍的数字,心头还是猛地一跳。
这不是简单的数字迭加,这意味着产能的极限挑战、供应链的严峻考验。
“两百万袋!”陈秉文深吸一口气,郑重的问道,“感谢王先生和李经理的巨大信任!
这无疑是对我们陈记产品和实力的最大认可。
不过,恕我直言,这个数量级对我们现有的生产安排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我需要确认一下,交货周期大概是多长?”
陈秉文的记忆中,打小朋友屁股是七九年二月,距离现在只有两个多月,考虑到作战物资要提前配发,留给陈记只有最多一个半月的生产时间。
王建军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看向了李国伟。
李国伟立刻接过话头,笑呵呵的说道:“陈总,时间确实比较紧张。我们希望首批一百万袋,能在签订合同后的一个月内交付。
剩余的一百万袋,在后续一个月内交付完毕。
当然,如果能够一起交付,肯定最好。”
一个月交付一百万袋!陈秉文大脑飞速运转。
富源厂区现有的生产线,开足马力,人停机不停,理论日产极限能达到十二万袋到十八万袋,一个月刨去必要的检修和可能的故障时间,努努力,两百万袋刚好在极限阈值上!
这时间卡得极其精准,仿佛对方早已摸透了他的产能底细。
不过,陈秉文也非常理解。
如果真是为了明年初的战事准备,必要的调查肯定会非常详细。
恐怕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他的一切信息都已经被调查清楚了。
短暂沉吟片刻,陈秉文说道:“这个交货时间确实非常紧张,几乎到了我们产能的极限。
但既然王先生和李经理如此信任,这单生意,我们陈记接了!
我会立刻调整生产计划,集中所有资源优先保障这笔订单。
争取在一个月内,生产出两百万袋,按时交付!”
“好!陈老板果然有魄力!”李国伟抚掌笑道,随即话锋一转,“不过,陈总啊,这么大的订单量,几乎是包销了你们相当一部分产能了。
这价格方面.你看是不是应该更有诚意一些?”
陈秉文心中一动,知道肉戏才刚刚开始。
之前谈的时候,他报了一个0.6港币/袋(15g)的意向价格,这个价格是综合考虑了所有成本后给出的。
现在李国伟说完订单数量再谈价格,想压价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。
他面上笑容不变:“李经理说的是,量大从优,这是商业惯例。
不过,为了给贵公司生产这批速溶粉,我们的渠道供货将受到一定影响,”陈秉文话锋一转,诚恳的说道,“尤其是我们新推出的‘脉动’功能饮料,市场反响非常好,正处于快速铺货期。
为了优先保障您的订单,我们可能不得不暂时放缓对新渠道的供应,这其中的机会成本想必李经理也能理解。”
李国伟是何等精明的人,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,哈哈一笑:“理解,当然理解!
陈总为我们的订单调整生产计划,承担了压力,这份诚意我们看在眼里。
所以啊,在价格上,我们更应该体现出对合作伙伴的支持嘛。”
他巧妙地把话题又拉回了价格,但语气比刚才缓和了不少。
王建军此时,静静地喝着茶,看着两人你来我往,没有一点插话的意思,彷佛他来此的目的已经完成,接下来就是李国伟上场表演了。
陈秉文知道,此时单纯的诉苦并不能真正打动对方,必须给出实实在在的数据和逻辑。
“李经理,王先生,既然谈到诚意,我也就打开天窗说亮话.”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