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章 契机(求月票推荐票追读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    第104章 契机(求月票推荐票追读)
    新加坡,南华贸易办公室。
    林文雄靠在沙发上疲惫地揉了揉眉心。
    连续几天的市场走访,他几乎跑遍了核心商圈的超市、便利店和热门街区的士多店,甚至亲自蹲点观察消费者购买行为,却依然没能揪出劲霸滞销的症结所在。
    促销员反馈说劲霸味道“有点怪”、“不够甜”、“提神效果有,但喝起来不太爽口”。
    士多店老板抱怨“摆上去问的人少”、“回头客不多”。
    他自己也反复品尝,对比港岛带来的样品,口感、风味、冰爽感明明一模一样!
    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
    挫败感和焦虑感交织,林文雄终于不再犹豫,拿起电话拨通了港岛观塘伟业大厦的号码。
    “陈生,我是林文雄。”电话接通,林文雄的声音有些焦虑,“抱歉打扰您,新加坡这边劲霸的销售情况,不太理想。
    我亲自跑了好几天市场,味道、包装、价格、陈列位置,我都检查过,和港岛基本一致。
    也问了很多顾客和店主,反馈很多,但感觉.抓不到重点。
    销量上不去,我心里急啊!
    您看能不能帮我们分析分析?”
    港岛,伟业大厦顶层。
    陈秉文听着电话里林文雄焦虑的声音,眉头微微蹙起。
    劲霸是陈记走向全球的第一款拳头新品,新加坡是重要的桥头堡,前期试销的火爆与现在的冷清形成巨大反差,这绝不是小事。
    投入的资源、寄予的厚望、乃至陈记品牌初出国门的形象,都系于此。
    不过,考虑到劲霸是全新的功能饮料品类,新加坡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类似产品。
    消费者对它没有认知,没有消费习惯。
    促销时“买一送一”的免费或超低价策略,极大地降低了尝试门槛,掩盖了产品本身可能存在的接受度问题。
    一旦恢复正价销售,消费者自然会变得“挑剔”。
    他们需要真正认可产品的价值,才会愿意掏钱。
    这种从“免费尝鲜”到“付费认可”的过渡期,本就是新产品上市最难熬的阶段之一。
    林文雄说的“问的人少”、“回头客不多”,恰恰印证了市场教育尚未完成。
    “林老板,别急。”陈秉文的声音非常沉稳,透过电话线传递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,“新产品上市,尤其是功能饮料这种全新品类,消费者需要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。
    促销期买一送一,消费者抱着尝试心态,评价标准相对宽松。
    现在正式销售,他们是用真金白银投票,挑剔些很正常。
    你的反馈很及时,非常重要。”
    他略作思考,迅速做出部署:“这样,林老板,你立刻将详细的市场调查报告、消费者反馈记录、铺货点分布及销售数据整理一份传真过来。”
    “好的,陈生!我马上去办!”林文雄如释重负,立刻应下。
    “另外,”陈秉文接着说道,“我会让凌总监立刻从市场部抽调一支精干小组,由她亲自带队,明天飞抵新加坡,协助你进行深度市场诊断。你负责对接,提供一切便利。”
    “明白!感谢陈生支持!”林文雄的声音瞬间充满了干劲。
    没过多久,林文雄将调查资料传真过来。
    拿到传真资料陈秉文立刻叫来凌佩仪、市场部经理李明、研发中心主任周志远以及生产部经理高振海召开紧急会议。
    当陈秉文将新加坡劲霸销售遇阻的情况简要说明后,
    会议室里瞬间陷入一种凝滞的安静。
    陈秉文将传真资料分发下去:“都看看,新加坡劲霸的销售数据。
    林文雄那边反馈,瓶装水卖疯了,但劲霸动销缓慢。
    赠饮反响不错,但消费者就是不掏钱买。
    大家研究一下,看看问题出在哪?”
    众人接过资料,迅速翻阅起来。
    销售报表、渠道反馈汇总、初步市场分析.数据详实,但结论模糊。
    瓶装水的热销毋庸置疑,但劲霸的滞销原因,仅从纸面上看,似乎只是“消费者接受度不高”、“需加强推广”。
    “滞销?这这怎么可能?”市场部经理李明看完材料率先发言,“陈生,我们水在新加坡卖得那么好,杂货店和超市都抢着要货!
    劲霸劲霸在港岛卖得那么火,工业区、流动点都供不应求,怎么到了新加坡就”
    他的话没说完,但意思很明显。
    之前的成功,尤其是瓶装水在新加坡的势如破竹,让整个团队都形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惯性思维。
    陈记的产品,尤其是经过港岛市场验证的爆款,到了新加坡,理应复制同样的成功,甚至更上一层楼。
    毕竟,两地华人众多,口味相近,市场环境也类似。
    “是啊,”高振海也皱着眉头,指着报告上的数据,“文哥,你看,林老板说口感、风味、冰爽感都和港岛样品一模一样。
    我们沙田厂的生产线是严格按标准流程走的,品控也抓得紧,不可能有批次差异。
    包装一样,价格也合理.这没道理啊!”
    周志远推了推眼镜,脸上同样写满了困惑:“陈生,配方是经过反复测试优化的,在港岛消费者盲测中得分很高。新加坡的样品我也尝过,和港岛批次完全一致。
    ‘味道怪’、‘不够甜’.这反馈有点奇怪啊。难道新加坡人的味觉和我们不一样?”
    作为技术负责人,他对自己团队的成果有着绝对的信心,突如其来的负面评价让他感到非常不安。
    凌佩仪作为运营总监,加上从事快消品销售多年,相对冷静一些,“是我们是我们太想当然了。”
    她抬起头,目光扫过众人,“水在新加坡的成功,让我们潜意识里认为,只要是好产品,加上成熟的渠道和推广,在新加坡就能顺风顺水。我们忽略了忽略了劲霸是一个全新的品类,消费者对它完全没有认知基础!”
    她指着报告上林文雄记录的促销员和店主原话:“‘买一送一’的时候,大家是冲着免费或便宜去尝试,评价标准自然宽松。
    现在要真金白银钱买了,消费者就会用放大镜去看它,值不值这个价?
    好不好喝?
    符不符合我的口味?
    我们之前的市场教育和预热,可能.可能做得不够深,不够透,没有真正让消费者理解并接受‘功能饮料’的价值和口感特点。”
    李明和高振海闻言,脸上也露出了恍然和反思的神色。
    之前的顺风顺水,确实让他们在潜意识里放松了警惕,认为新加坡市场是港岛市场的自然延伸,忽略了新产品、新品类在陌生市场落地时必然存在的“水土不服”风险。
    陈秉文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,心中了然。
    这正是他召开紧急会议的目的之一。
    新加坡劲霸的滞销,在他眼中,非但不是一场单纯的危机,反而是一次难得的警醒和契机。
    他深知水在新加坡的顺风顺水,让团队在潜意识里滋生了一种危险的路径依赖。
    大家习惯了“港岛成功-——新加坡复制-——必然成功”的思维模式,忽略了市场的复杂性和新品类落地的独特挑战。
    这次劲霸的遇阻,像一记响亮的耳光,狠狠抽醒了这种惯性思维。
    它提醒所有人,全球化不是复制粘贴,而是精耕细作。
    每个市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、消费习惯和口味偏好。
    过往的成功经验,只能作为参考,绝不能成为束缚思维的枷锁。
    这次挫折,正是逼迫团队跳出舒适区,建立主动思维的最佳时机。
    这次事件,也为陈秉文提供了一个优化内部流程的契机。
    未来在新品上市,尤其是开拓新市场时,必须强制加入更严格的“本地化口味测试”和“深度消费者洞察”环节,不能仅凭港岛经验或主观判断。
    研发、生产、市场、销售各环节的协同机制也需要在这次应对中检验和完善。
    至于新加坡劲霸滞销问题,陈秉文几乎可以断定,问题的核心在于口味适配,尤其是甜度!
    新加坡消费者很可能需要比港岛配方更甜、口感更“满足”的劲霸。
    这种细微但关键的差异,在之前的“想当然”思维下被完全忽略了。
    看着眼前或困惑、或反思、或焦虑的团队成员,陈秉文知道,是时候点明核心,并引导团队走向主动了。
    “凌总监说得对。”陈秉文沉声开口,他首先肯定了凌佩仪的观点,“水的成功,是建立在港式甜品深厚的文化认同和便利性需求上的。
    但劲霸不同,它是全新的物种,是‘功能饮料’这个概念的首次落地。
    新加坡消费者没有‘功能饮料’的消费习惯,他们对它的认知是一片空白。
    我们之前的推广,可能过于侧重‘提神’这个功能点,却忽略了最关键的。
    如何让消费者在第一次钱购买时,就获得一个愉悦的、符合预期的口感体验,从而愿意复购。”
    他拿起林文雄的传真资料,“‘味道怪’、‘不够甜’、‘不爽口’这些看似模糊的抱怨,恰恰是消费者最真实的体验!
    它们指向一个核心问题:我们基于港岛口味设定的风味平衡点,可能并不完全契合新加坡消费者的偏好!”
    周志远立刻反应过来:“陈生,您的意思是甜度?或者其他风味元素的配比需要调整?”
    “极有可能!”陈秉文肯定的说道,“新加坡地处热带,气候更炎热潮湿,当地饮食文化偏好更甜、更浓郁的口感。
    我们劲霸的甜酸比、薄荷浓度,甚至咖啡因带来的微苦底味,在港岛消费者看来是‘清爽提神’,在新加坡消费者口中,可能就显得‘寡淡’、‘不够劲’,甚至被误解为‘怪味’!”
    他环视众人,郑重说道:“这不是产品失败了,而是我们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,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适配!
    林老板的焦虑电话,给我们敲响了警钟!
    全球化,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!
    真正的全球化,必须是从对本地市场的深度理解和精准适配开始!”
    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,让会议室里所有人都清醒过来。
    “陈生,我明白了!”凌佩仪第一个站起来,“我立刻重新部署新加坡市场策略!
    调研小组明天一早就出发。
    我亲自带队,这次目标明确:量化新加坡消费者对口感的真实偏好!
    特别是甜度、酸度、薄荷清凉感的接受阈值!
    同时,配合周教授,组织不同配方的盲测!”
    翌日清晨,启德机场。
    凌佩仪带着市场部经理李明、研发中心技术骨干阿强,以及两名负责消费者调研的专员,登上飞往新加坡的航班。
    (本章完)

章节目录